《杀死一只知更鸟》读后感1600字 拥有真正的童年——读《童
杀死一只知更鸟便是犯罪-《杀死一只知更鸟》读后感1600字
“杀死一只知更鸟便是犯罪”,这是书中对书名的注解。知更鸟只是哼唱着美妙的歌曲供人们欣赏,它们什么坏事也不做;这世上也有着许多知更鸟般的人们,他们安分守己,在适当的时候与人为善。可同样这个世界上不乏杀死知更鸟的人。
在阅读完本书之后,我意识到书中有两个“知更鸟模式”的人物,其一是黑人汤姆·鲁滨逊,其二就是怪人拉德利。
汤姆因涉嫌*白人少女被指控。但因为人们对黑人根深蒂固的偏见,即使在被告律师阿迪克斯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汤姆无罪的情况下,汤姆依旧被枪弹射杀身亡。对黑人的歧视一直是美国社会的隐秘的痛:从书中汤姆被小镇上最不耻的白人家庭诬告,到去年爆发的“弗洛伊德事件”,都足以可见种族歧视问题不但是悬在黑人生活中的“达摩克里斯之剑”,更是动摇着美国社会安定的根基。从历史原因上来说,美国黑人起源于黑奴贸易,在资本主义体系下,是商品和工具般的存在。这种偏见,即使在美国发表《独立宣言》、奴隶制被废除后仍然存在于美国社会中。而正如书中所显示的那样,美国黑人因为缺少教育和阶级跃迁的空间,只能从事最低层次的工作,从而因固化的阶级地位陷入被歧视的恶性循环。
(资料图片)
幸而有阿迪克斯这样的人来维护公平最后的尊严。在梅克姆这样一个偏远的南方小镇,任何的意识都很容易上升为一种群体性的认知,从而形成不容置喙的原则。对黑人的歧视即是如此。书中阿迪克斯对那些置显而易见地事实不顾的人们评价道:他们原本都是善良朴实
的人,然而在这件事上,他们却变得残忍而无知。阿迪克斯从“歧视的螺旋”中走出来,看到了诬告事件背后的事实以及家中黑人保姆卡波妮身上的可贵。他发自内心地尊重每一个人的与生俱来的独立性及平等地位,努力发掘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善良。这种为正义发声的态度,是破解歧视螺旋的密码。
拉德利由于少时做了坏事,被严厉的父亲幽禁家中与外界隔绝数十年。坊间四处流传关于他的流言:拉德利是个冷酷无情的恶人,会残忍伤害遇到的每一个人。本书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孩子的视角,孩子对他人的评价始终处于不断被外界塑造的过程中,从而更能显示出一个社会系统的偏见对个人的影响。书中的“我”即是律师阿迪克斯的*斯库特。尽管父亲让我用平等的目光去看待每一个人,乡人的态度依旧让“我”和哥哥杰姆对这个流言中的人物充满好奇:希望利用各种方式引诱怪人拉德利出来,不断想要窥探拉德利的生活。然而拉德利却始终对这些不怀好意的孩子表示善意,隐秘地给他们留下礼物,甚至在“我”和哥哥被坏人攻击时挺身而出。这一系列事件改变了“我”对拉德利的看法,也让拉德利免于成为“被杀死的知更鸟”。
是什么杀死了知更鸟?是群体的错误的偏见。勒庞在其社会学著作《乌合之众》中提到:“在群体中,任何一种感情和行动——只要这种感情与行动不合常理——都会很容易传染开来——其程度之强,足以让一个人随时准备为另一个他毫不相干的人做出牺牲。”“乌合之众”的力量让偏见成为暴君,忽视任何不利于暴行的事实。汤姆的胜诉将会威胁梅克姆镇上人们对“白人优于黑人”这一观念的信仰;而拉德利内心的善意,也会破灭人们于谣言中塑造的一个可怖而让人充满*感受的猎奇形象。因而在没能改变群体观念的梅克姆镇,汤姆的悲剧会沿着既定的轨道进行,而拉德利的故事依旧会等待机会再次上演。
而这样的故事模式,不只存在于书中,也不只存在于美国社会。无论是被传谣出轨快递员的杭州女士,还是不断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,都在一次次颠覆人们对平等权利的幻想,也在一次次刺痛社会的良知。倘若舆论成为不可动摇的权威,代替司法成为主导公平正义的力量,那么“杀死一只知更鸟”的故事便会不断上演,社会只能陷入人人自危的境地。然而事实是,我们不断从这些所谓挑战了公理公知的描述中获得感官上的*,漠视或是推波助澜,都成为知更鸟悲剧中的一环伤害。公平正义如果只能成为口头的一句漂亮话,而并非切实的行为法则,那么知更鸟的哀鸣定会不绝于耳。
杀死一只知更鸟,是群体错误偏见的过失。要让社会重获公平与正义,需要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人摆正平等的砝码。
版权作品,未经《99作文网》书面授权,严禁转载,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。拥有真正的童年——读《童年》有感读后感1600字
岁末寒冬,图书馆里却怡然。我在这里静静地阅读着高尔基的著作——《童年》,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:当今的儿童拥有真正的童年吗?他们的童年究竟在哪里?
是的,每个人都曾拥有属于自己的别样童年。童年的岁月里,他们有的欢天喜地,有的则悲痛欲绝;他们有的无忧无虑、五彩缤纷,有的则忧虑重重、黯然失色;他们有的充满对生活的喜爱,对愿望的尽情放飞,有的则充满对生活的憎恶,对理想的不屑一顾……在每个人的心目中,童年的意义各不相同,有悲也有欢,有痛亦有乐,丰富多姿利于成长。然而时过境迁,这些对于当今的孩子们渐行渐远,在他们眼中,似乎只有随心所欲、任我逍遥,才叫做童年。
不是吗?在家里,衣来伸手饭来张口,稍不顺心又哭又闹;在学校,学习似乎是为了父母和老师,松懈散漫,非要被人逼着诱着;大街上,随处可见小孩向父母恣意撒娇,非要*这*那的,不达目的决不罢休……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。为所欲为、暴戾张扬、怯懦自私充溢着孩子原本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,难道不是一种令人震惊的退步吗?我是一个经过这一切的过来人,对于眼前的一切,我只能抱之以长叹:“_这就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,所应拥有的童年吗?”
所幸,《童年》一书为我们深刻而细致地描写了著名文学家高尔基的童年,再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俄罗斯人民生活的社会环境,引起了我们深刻的反省与思索。故事在一个小市民家庭里展开。阿辽沙三岁时就失去了父亲,他被母亲和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中。那是一个濒临破产的小作坊。在这个小市民家庭里恃强凌弱是人们的嗜好。半瞎的老匠人就首当其冲。这里的人几乎每晚都要给这个老匠人安排一个侮辱性的恶作剧式的“玩意儿”。阿辽沙的俩舅母,也先后被两个舅舅摧残致死。他的继父也经常毒打他的母亲。就连受人尊敬的外祖母也难逃外祖父的打骂……孩子们当然也不例外!这种残暴的行为给阿辽沙带来了严重的伤害,也使他逐渐变得同大人们大相径庭。
在这其间,他也受到过外祖母的疼爱与熏陶,让他倍感温暖。此时,现实生活中的善与恶、爱与恨已经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。十一岁,阿辽沙的母亲去世,外祖父也破产,他只得外出独立谋生。他当过鞋店伙计、洗碗工人,也当过小佣人……无论在哪里,他都担负着一个孩童难以胜任的劳动,受尽屈辱,饱尝辛酸,切身体会到劳苦大众的非人生活,开始模糊认识到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,进一步了解并更加痛恨市侩生活。同时,他也发现了劳动人民身上具备纯朴善良、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。此时,书籍打开了他的眼界,为他展现了一个奇妙的新世界,诱使他渴望新的生活,对他的成长起着深远而重大的作用……
高尔基的童年充满了无边的黑暗、血腥的残暴、白色的恐怖,更有着难以形容的自私与贪婪,如果以现代人的视角来看,可以说高尔基根本就没有实际物质上的欢乐童年,甚至可以说他根本就“没有”童年。但事实上,高尔基拥有真正的童年,他的童年比我们现代的任何人的童年都还要有意义,都还要富裕!在他的童年里,他不能也不可能随心所欲;在他的童年里,他不能也不可能挥金如土;在他的童年里,他不能也不可能无忧无虑地生活……但正是因为如此,高尔基才看到了与常人所不一样的世界,也懂得、明白了与常人不一样的人生目标!因此,他才会成长为前苏联最为伟大的文学家!
不一样的童年,不一样的成长。我们与高尔基的不同,就在于没有他那饱经苦难的童年生活,没有他那非同寻常的特殊经历,没有他那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!但事实上,我们也有着与他所不一样的财富,如优裕的物质生活、良好的学习条件、温暖的亲情等。只是,现在的青少年却不明白他们的幸福童年是何等地来之不易,何等地弥足珍惜!在他们心中常常只有游戏机、肯德基、高级品牌等,等来肆意挥霍着稍纵即逝的美好时光——他们所谓的童年!这一切,怎不令人扼腕叹息呢?这一切,怎不令人幡然警醒呢?
细细品读《童年》,让我有着与别的同龄人所不一样的感悟与见解。在我看来,中国的青少年恐怕是世界上最可怜的人!因为他们常常不能明白自己的童年是什么,不能明白自己该怎样利用宝贵的童年,究竟应该拥有怎样的真正童年……《童年》,一本厚厚的书;童年,要靠我们每个人自己书写!
标签:
标签: